栏目导航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阶段
2021-09-24 16:06:12 4602人浏览
作者:管理员
新闻描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饱腹到养生不断成熟 和丰富的过程。茹毛饮血”是原始社会初期的主要特征。开发食物资源是这一时期饮食 活动的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饱腹到养生不断成熟 和丰富的过程。茹毛饮血”是原始社会初期的主要特征。开发食物资源是这一时期饮食 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利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对自然物进行攫取,人类的大部分活动是采 集、狩猎和捕捞。新石器时期,农业和饲养业开始发展,石刀石斧等生产工具开始被使 用,火的发明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人类的饮食也开始进入了熟食时 代。这一时期人们称之为“刀耕火种”的时代。由生食到熟食,人们的进食方式和动物 有了明显的区别。同时,熟食能够促进食物营养被更好的吸收,并且加热的过程可以有 效的减少生食中的细菌及寄生虫,人们的体制得到不断改善。石板、石块是中国饮食史 上最早的炊具。以石板、石块作为炊具的阶段被称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石烹阶段。食 物被放到加热的石板上进行烘烤或者被烧热的石块烫熟。 距今一万一千多年前,陶釜、陶甄、陶钵、陶鼎、陶鬲等陶器产生了。陶器的产生 为水煮创造了条件,中国进入了原始烹饪的最高阶段----陶烹阶段。在这一阶段,烹饪 方式增加了蒸和煮。



烧、烤、燔、炮、蒸和煮是这一时期主要的食物制作方法。饮食文 化的发展与炊具的发展和丰富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炊具的不断更新和演变才使得人类 的饮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 公元前三千年,人类发现了盐的制造方法,中国饮食也由烹饪阶段进入了烹调阶段。 当时的调味品当然不仅仅是盐,蜂蜜、甘蔗汁、葱和蒜等也被用于调味。原始社会酒的 发明也是原始社会人类饮食萌芽的一个标志。酒在史前时期已经被发明,起初作为饮料, 渐渐的人们发现适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也可以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在社会 发展的过程中,酒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成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酒的发明,酒 器也开始出现。



三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认为是我国饮食文化的成型时期。在这一时期,食源得 到了极大的丰富。在上流社会,青铜器成为主要的炊具。烹调技术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 趋势,烹饪理论形成,人们探究饮食文化的热情高涨。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的较原 始社会明显,宴会和聚餐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萌芽时期。农业由原始农业向以精耕 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过度。农业的发展必然为人类的饮食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材料。黍 和粟是主要的农作物,麦开始传入黄河流域,水稻也逐渐成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畜牧 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猪牛羊马犬鸡鸭鹅被驯养成为家畜,养殖业开始向 以家庭农户饲养的方向发展。在商代的前期,鱼类也开始被人工养殖。这些都为这一时 期饮食文化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很多习惯,由于青铜器的出现和炊具种类 的改善,人们制作熟食的方式大大增加。烩、炖、溜、煨、煎、熏、炸等制作方式被应 用与食物制作中,干炒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应用于饮食制作中。 调味品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除了原始社会使用的盐、蜂蜜、酒、葱和 蒜等,花椒、豆豉、蔗汁、醋、姜、芥、酱等都作为调味品应用于饮食制作之中。



调味 品的丰富为更多美味的出现可能,也为这一时期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的重 要的物质基础。 夏商周时期饮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人们开始重视饮食和健康的关系。这也标志 着中国饮食文化从以饱腹为目的的原始阶段开始向有理论支持的烹饪阶段过渡。《周礼. 食医》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也就 是说,春天要多食酸味,夏天多食苦味,秋天多食辣味,冬天多食咸味,并以调料作为 润滑,以免味重而伤了身体。这一理论也就是告诉人们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来调整 人们饮食的重点,从而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我国重要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提出:“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模式。《黄帝内经》提出的这种饮食 模式认为人类的饮食应以五谷蔬果为主,肉食品作为重要补充。这种模式在中国饮食文 化中的影响延续至今。 商周时期,被称为“贝”的货币出现了,这标志着商业交换和商品买卖开始繁荣, 随之而来的市镇也开始形成,人口流动开始变得频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饮食市场产 生并得到了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限制以及气候的不同,南北地方菜系 开始逐渐形成。 秦统一六国,极大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其中也包括饮食文化的交 流。汉初休养生息恢复农业、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措施都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 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中外交流架起了桥梁,随后又有十 几批使者陆续出使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黄瓜、胡桃等十 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这极大的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饮食种类。在这一时期,中国饮食对世界饮食的一大重要贡献就是豆腐的发明。在 1960—1961 年发掘的河 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中发现了豆腐制作图。豆腐这一食品的发明是人类饮食的 重要发现,至今豆腐还一直是各族人民所喜爱的食物。这一时期和豆腐的发明具 有同等重要影响的另一大发明是酵面发酵法的发现和应用。这一发现大大增加了 面试的种类。



食品的丰富也促进了餐制的变化。先秦时期,人们是一日两餐制, 早餐时间约为上午十至十一时,早餐成为“饔”,晚餐时间约为下午三至五时,晚 餐称为“飧”,皇帝中午可加餐,加餐一般为点心等面食品。汉代皇帝一日四餐, 贵族一般两餐或者三餐,官员及普通百姓一般日食两餐。随着皇帝早朝制度的建 立,皇帝一般会在上朝之前加餐,称为寒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百 姓也逐渐开始在早晨加寒具,影响中国人饮食的一日三餐制就在这一时期逐步形 成了。 如果说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步发展的阶段,那么魏晋隋唐时期则是中 国饮食文化全面发展和繁荣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发 展极为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人口迁徙、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成空 前繁荣的状态。



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得到发展,这促使了素食主张的产生和发 展。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动荡迫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 耕作技术,北方的粮食作物也在南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加快了南方地区开 发的进程。南方的水稻作物也得到了推广,基本形成了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食 品交流引起的食物种类的丰富也必然带来人们用餐方式以及饮食思想的变化。魏 晋以前,人们用餐基本是分食制,人们跪坐单独进食,每人面前放一张放置了食 物的低矮食案。到了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地区,胡床也随着传入中原地 区,低矮的食案无法适应游牧民族进餐的要求,适合两脚垂座的桌椅开始出现并 被使用于进餐,人们开始围坐一桌同时进餐,以群体为本位的合食制出现了。



合 食制有利于用餐者在餐桌上进行交流,逐渐的饮食的社会功能得到了体现。在这 一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另一个划时代性变化是饮食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 曹操的《四时食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饮食学专著。到隋唐时期食疗学、 茶学等饮食学的分支科学已经形成。这些大大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式和理论。 宋元明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熟阶段。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日趋完善, 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状态。这一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交流频繁,许多影响后 世的重要粮食作物和蔬菜相继传入中国,食品的加工和制作技术都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集镇的大量出现是宋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这种繁荣 的商品经济活动促使餐饮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食店、酒楼、茶肆到处都是。川 菜、鲁菜、苏菜和粤菜四大菜系形成并开始产生影响。在这一时期,食品加工业 也开始发展。磨坊、茶坊、酒坊、糖坊等手工作坊遍地都是。茶文化和酒文化也 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我国的酿酒工艺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转折性的发展。红曲酶的发明和使用为世界酿酒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元代还从海 外引进了蒸馏技术,蒸馏酒开始成为重要的酒种。宋代出现了“点茶”“斗茶”等 重要的活动,茶文化渐渐成为高雅的文化活动。明清时期流行的“炒青”使茶的 加工方法和品饮方法大为丰富,被誉为“开千古饮茶之宗”。



到民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发展到较为完善的状态。而我国目前的很多 用餐方式、餐桌礼仪以及餐饮种类等都和保留着当时的很多特点。现代社会,随 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等交流的不断加强,饮食文化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西餐以其 快捷便利的方式也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更注重营养和健康。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也在不断的为世界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东营市垦利区新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7月13日,是以山东黄河故道新发鲜鱼汤餐饮有限公司为主要股东成立的股份制有限公司,该项目位于垦利县永安镇政府驻地,占地面积19993.6㎡,计划总投资5690万元,一期建设已完成投资3600余万元,建成了餐饮楼、客房楼;是以黄河口风情文化为主题风格…… >>更多
快捷链接
关于新发
扫描二维码